使用 Ctrl+F 搜索本页关键字

哥林多后书 绪论

哥林多后书

一.背景
A. “流泪的信”?
1. 保罗似乎在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以外,写过其他书 信给哥林多教会(参林前 5:9)。而他在后书提及 另一封“流泪的信”(林后 2:4、9),并不符合 前书的风格,似另有所指。
2. 哥林多后书 10 章的语气突然转变,学者作了以下 推测:(a) 1-9 章、10-13 章原本是两封信,在流 传的过程中被合在一起;(b) 1-13 章比 1-9 计更早 写成, 1-13 章就是“流泪的信”(2:1-11);(c) 1-9 章、10-13 章是两封信,1-9 章写于 10-13 章之前。

B. 有关保罗的行程
1. 保罗计划第三次探访哥林多教会(林后 12-13 章),可见在此之前保罗曾两度到访。
2. 保罗曾答应教会,在途经马其顿返回耶路撒冷时 会先探访教会(林前 16:5-6);后因计划有变(林 后 1:15-16、23-24)保罗并未依约造访,因此招 来批评(林后 1:8)。保罗写哥林多后书的目的之 一,正是向教会解释此事。

二.大纲
1. 保罗改变行程的原因(1-2 章)
2. 保罗的职份(3-6 章)
3. 保罗与哥林多信徒复和(7 章)
4. 关于耶路撒冷的捐献(8-9 章)
5. 保罗的神秘经历(10-13 章)

三.重点
A. 从反面为使徒身份自辩(10-13章)
1. 保罗的职份与他宣讲的福音息息相关。

2. 保罗揭穿反对者冒充使徒,他们:(a)是犹太人 (11:22);(b)另立标准推荐自己(10:12);(c)有教 会的荐信(3:1);(d)表面上是传福音,其实是为 利混乱神的道(4:2;参 11:7-10)。

3. 反对者的特征:(a)能说会道,学识渊博(10:10, 11:6);(b)能够行神迹奇事(12:12);(c)有神秘经 验(12:1-5);(d)甚至曾受过苦(11:23-27)。

4. 保罗虽具备以上特质,却从不以此炫耀:
a. 他不需要荐信(3:2-3);
b. 哥林多人逼使保罗称许自己(12:11);
c. 保罗不需要人间的认可,他的权柄乃来自神 (10:8、18);
d. 保罗有学问(11:6);
e. 保罗藉神迹奇事,显出使徒的凭据(12:12);
f. 保罗的希伯来背景比敌对者更优胜(11:22);
g. 保罗曾经有三重天的经历(12:1-5);
h. 保罗为主受过许多苦,是“基督的仆人” (11:23-27)。

5. 保罗其实是夸神在他身上的作为(10:17-18;参林 前 1:31),他只夸自己的软弱(11:30,12:5、9-10)。

B. 从正面为使徒身份自辩(2:14-7:4)
1. 保罗强调自己的职份乃来自神(1:21-22)。
2. 使徒的职事既荣耀(2:14),又卑微(4:9)。
3. 保罗的荐信是用圣灵写的(3:3);他传的福音有神 的大能(4:4、6)。
4. 传福音的人不是传自己(4:5、7),他们是软弱的 (2:16),常遭弃绝、逼迫(4:8-9),常带着基督 的死和生(4:10-11);
5. 使徒的盼望不在今生,却注目那荣耀的将来 (4:14),以致甘于受苦(4:15、17),因他们被 基督牺牲的爱所激励(5:14-15);
6. 基督的死和活是保罗的典范,表面卑微,却有着 神的大能(6:1-10)。

C. 有关捐献
1. 为耶路撒冷教会筹募捐项是保罗行程中的重要工 作之一(参罗 15:25-29;林前 16:1-4;加 2:10)。
2. 捐项的意义:(a)对穷人的回应及见证(9:12;参加 2:10);(b)与耶路撒冷教会建立关系(8:4,9:13); (c)激发感恩的心(9:12,参 4:15);(c)达到均平的 目的(8:14;参林前 9:11)。
3. 捐献是基督徒的责任。教会在极穷之间仍能乐捐 (8:2),正是生命的流露(8:9)。
4. 哥林多人大概听从了保罗,因为:(a)保罗后来写 信给罗马教会称赞他们(罗 15:26);(b)哥林多教 会保存了这封书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