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 Ctrl+F 搜索本页关键字

马太福音 绪论

导论(一)走进新约世界

一.课程目的
1. 基本上掌握新约的内容
2. 认识各书卷的性质和文学类型
3. 认识各书卷的背景、特色、重点

二.第一世纪的文化背景
A. 希罗文化
新约世界在地理上位于地中海;在政治上处于罗 马帝国的统治下;在文化上则受希腊文化的薰陶。

1. 希腊化
a. 城邦(polis)文化 城邦是希腊公民的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心,代表 了希腊文化中的理想。
b. 希腊文 希腊文是当时罗马以东和巴勒斯坦通行的语 言。新约书卷绝大部分由希腊文写成,这是基 督教能广泛传播的关键。

2. 罗马的统治
a. 省政府 罗马把所征服之地,改组为帝国组织下的省 份。稳定的省份多直辖于罗马元老院的省长管 治下(徒 13:7);动乱不稳的省份则由皇帝任 命提督、巡抚或地方长官管治。耶稣时代的巴 勒斯坦属后者(太27:11)。
b. 君王崇拜 崇拜帝国和君王的风气始自亚古士督。敬拜活 动由各省份的地方议会管理。拒绝参与君王崇 拜的基督徒,往往遭受残酷的迫害。
c. 社会危机 罗马帝国的低下阶层主要由奴隶和战败国的 平民组成,占人口大部份,他们深受重税所 苦;而上流社会阶层则对帝国心存异心。因此 社会上潜藏着不稳定的危机。

3. 异教文化 新约时代盛行神秘宗教和各种秘术。前者有独特 的宗教仪式,后者则包括法术、占卜、星座等(参 徒8章,19章)。迷信和秘术是圣经绝不容许的。

4. 希腊众神 罗马帝国早期,曾盛行泛灵主义的原始宗教及信 奉希腊诸神,至第一世纪后才渐渐衰微(参徒 19:27、35)。

5. 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尝试把宇宙观连系成一个系统,把人类 的经验与之调合。希腊哲学反映人类对生命的基 本看法。当时流行的哲学流派有柏拉图主义、智 慧主义、新柏拉图主义、斯多亚主义、犬儒主义、 怀疑主义等。

B. 犹太文化
新约圣经充满犹太传统色彩。新约作者假设读者 对希伯来传统、文字、文化已有一定认识。

1. 妥拉(Torah)
a. 妥拉指摩西五经,亦泛指犹太人的神圣经 典,包括先知书和圣卷。新约则把“妥拉” 翻译为“律法”。
b. 律法和先知经典的启示,是犹太人身份之所 系。新约中许多教训,如关于神、人、罪、 救恩、律法、恩典、祷告等,都跟旧约一脉 相承。新约中多有引用旧约的经文。
c. 耶稣的教导都是源于旧约圣经(路24:44),并 且成全旧约的教导(太5:17)。

2. 宗教传统
a. 文士的角色 被掳后,犹太人被禁止献祭,他们代之以颂 读律法来维持信仰。在耶稣时代,负责研读 和解释律法的文士,遂成为犹太教中有势力 的人物。
b. 启示文学 启示文学是流行于犹太人之间的文学体 裁。启示文学鼓励神的子民在逼迫下忠心到 底,并盼望那将来的拯救。

3. 会堂
新约的犹太教约于主前 6 世纪在被掳的南方犹 太人中间成型。犹太人在居住的区域设立会堂, 逢每周的第7日聚集、祈祷和敬拜。会堂有以下 作用:(a)社交中心;(b)教育的媒介;(c)崇拜的场 所。耶稣经常参加会堂的崇拜(参路 4:16);保罗每到陌生的城市宣教,都是先到会堂接触犹太 人(参徒13:5,15:43,14:1,17:1-3、10、17,18:4、 8,19:8)。早期部份基督徒的敬拜仍在会堂内举 行,雅各书似乎就是为他们而写(雅2:1-2)。

C. 散居的犹太人
1. 分散的民族
从主前720年亚述王攻陷北国始,至主前597年 巴比伦战胜南国,以至其后第二次、第三次的分 散后,只余少数犹太贫民留在巴勒斯坦。新约时 代,众多犹太人早散居罗马帝国各地。他们深受 希腊文化的影响,但基本上大部份仍恪守摩西律 法,也会守安息日及到会堂敬拜。

2. 宗教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
第一世纪散居的犹太人需要面对当地文化和犹 太传统之间的张力。但对部份犹太人而言,希腊 文化和犹太传统文化早已共冶一炉。

导论(二)早期基督徒的处境
一.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

A. 犹太教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
1. 最早成为基督徒的大多是犹太人。他们信主后仍 深受犹太教传统影响。在一般民众眼中,基督教 和犹太教的分别并不明显,基督教甚至被视为犹 太教的分支。
2. 早期各地教会极仰赖耶路撒冷教会的属灵供应, 因此她们接受的教导也带着浓厚的犹太色彩。

B. 犹太教与基督教渐行渐远
初期教会跟犹太教尚有对话的空间,后来两者 的分歧却越来越大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:
1. 罗马入侵 罗马人摧毁圣殿和耶路撒冷,使耶路撒冷教会失 去了基督教的中心地位。
2. 外邦信徒迅速增长 保罗致力向外宣教,使基督教在外邦被广传。邦 外邦信徒的人数和影响力同时增加,使教会逐渐 脱离犹太教的传统。

C. 希伯来思想被取代
1. 随着外邦人为主的教会陆续建立并成为主流,希 罗式的思想渐渐主导了教会。
2. 希伯来式思想着重“功能”,希罗式思想则着重 “分析” (参约18章)。
3. 希罗思想取代希伯来思想,对圣经的诠释影响深 远;受希罗思想的影响。衍生了许多异端邪说, 二元论的诺斯底主义就是一例。

二.基督徒的政治、社会处境
A. 教外人士对基督教的印象
早期基督教对教外人士而言,印象相当模糊, 似乎是一个迷信的教门。这种整体印象正是新约圣 经写成时的背景。

B. 属于少数派的基督教
1. 边缘化 早期教会是弱势群体,在社会上未有合法地位。
2. 被迫害 在君王崇拜的命令下,不少基督徒为了坚持信 仰,遭受惨烈的迫害。其中尼禄皇帝就以残害基 督徒闻名。

三.早期基督徒的信仰生活
A. 传讲
1. 早期教会宣讲的重心是耶稣的受死和复活。宣讲 本身成为早期教会信仰宣言的重要基础(罗 10:5-17;加 3:5)。

2. 当时部份讲道于犹太会堂中进行(徒 13:13-16, 14:1,17:1-3,18:4-5,19:8),因此宣讲亦带有护 教的目的。早期教会常要回应犹太人的诘问,这 些回应成为新约中重要的内容。

3. 教会主要从两方面传讲复活的基督:
a. 空坟墓(可16:1-8;太28:1-8;路 24:1-11;约 20:1-10):回应耶稣复活是骗局的指控(太 28:11-15,27:62-66)。
b. 复活主的显现(可16:9-20;太28:9-10,16-20; 路24:13-49;约 20:11- 21:23):基督的复活印 证:(i)耶稣的死被众人确认(约20:26-28); (ii)复活的主不是鬼魂或幻影(路24:36-43)。

B. 敬拜
1. 敬拜的地点与形式
a. 早期的犹太基督徒仍在会堂敬拜(雅2:2)。会 堂的祷告形式、朗读妥拉和解释妥拉的传统, 都影响了早期教会。
b. 早期信徒也在家中聚会(徒1:13),形式包括 擘饼(徒2:46)、听道(徒10:33,16:32,18:7, 20:7-12)、祷告(徒12:12)。

2. 圣礼与祷告
a. 早期教会最重要的圣礼就是水礼和主餐。
b. 祷告则是集体的敬拜活动。 此外,基督徒也常以诗歌向颂赞主(林前14:26; 弗5:19;西3:16;启5:9,14:3,15:3)。

C. 日常生活的教导
1. 教义 保罗极重视教导的职事(林前4:17;参提前2:7; 提后 1:11)。使徒行传记载,保罗曾花两年时间 在以弗所的推喇奴学房为真道辩论(徒19:9)。

2. 读经和祷告 部份基督徒沿袭会堂的传统,聚集时学习妥拉和 祷告。保罗极重视在会堂中讲道;他在书信中就 曾经讨论妇女讲道的问题(林前14:34-36;提前 2:11-15;另参罗 16:1、3、6、12)

3. 生活伦理 耶稣的言行是早期基督徒生活伦理的重要准 则。至于福音书中未明显提到的特殊处境,例如 离婚的问题(林前5:1-5;帖前4:3-8),在新约书 信中也有所补充(林前7章)。

符类福音导论
一.对符类福音的关注
教会很早就发现新约圣经四卷福音书之间的相 似之处,在协调上作过不少努力。
1. 他提安(Tatian):《四福音合参》 最早把四本福音书作对观又编写成书的著作。
2. 加尔文:《福音书合参》 已发现约翰福音的独特性,只协调了符类福音。
3. 亚特兰:《四福音对观》

二.符类福音的形成
A. 符类福音的异同
1. 相同之处
a. 内容:符类福音的内容有一半相同,而约翰福 音的相同内容不超过一成;
b. 编排:都是按耶稣出生、传道、受死、复活 的次序(参太 16:13-20:34;可 8:27-10:52;路 9:18-51,18:15-43);
c. 用字:每本福音书所用的字约100多个,其中 符类福音共用的字有 50 多个,而约翰福音则 只有8个(参太19:13-15;可10:13-16;路18:15-17 及太22:23-33;可 12:18-27;路 20:27-40)。
d. 编者的按语(太 24:15-18;可 13:14-16;路 21:20-22)
e. 旧约经文的引用(太3:3;可1:2;路3:4) 2. 相异之处 主要是细节不同,例如神迹发生的先后次序,耶 稣说某句话的先后次序等。

B. 符类福音的写作过程
“好些人提笔作书,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 事,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。 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,就定意要按着次 序写给你,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。”(路 1:1-4)路加的引言反映了福音书作者写作的程序:
1. 有人见证耶稣的生平事迹
2. 谨慎传讲:口传资料逐渐定型,在教会内传诵
3. 文字记录:口传资料被整理成文字,后来成为福 音书(可13:14;太24:15)

C. 成书次序——近代的假设
1. 先有第一卷福音书写成,成为以后福音书的参考。
2. 最早的福音书可能是马可福音。
3.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从马可福音扩展而成,且各 自有其他资料来源。
耶稣的生平和教训借着口传和文字纪录被广泛 宣讲,同时被不同的教会收集和整理。因此福音书 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。

三.符类福音的特点
A. 是关于耶稣的著作
内容包括耶稣的生平和言论。在不同的作者笔下 以不同的角度记录下来。

B. 符类福音的性质
福音书并非一般的传记或言行录。记录耶稣的言 行,是要为祂作见证。不同的福音书也各具写作的 对象及目的。

C. 神学主题
1. 马太:耶稣是君王
2. 马可:耶稣是仆人
3. 路加:耶稣是人子
4. 约翰:耶稣是神子

四.如何研读符类福音
A. 横向思考
对照符类福音相似的经文,以找出个别福音书的 特色,并借此了解相类的资料在教会中被保存的背 景。以下是两个例子:
1. 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(路13:34-35;太23:37-39)
2. 主祷文(太6:7-13;路11:2-4)

B. 纵向思考
研读福音书时,尝试了解以下两项资料:
(1)耶 稣的历史背景;
(2)福音书作者的历史背景。葡萄园 工人比喻的上下文是一例(太19:1-30,20:17-34;可 10:1-52)。

C. 整体解释
透过观察符类福音的作者对资料的处理,就容易 明白他们的用意。例如符类福音的作者和约翰分别 记载耶稣在加利利和犹太、耶路撒冷的事奉,实有 其用意(太13:57;可6:4;路4:24;约4:44)。

 

马太福音

一.大纲
A. 以数字“三”、“七”为结构
1. 三组家谱(1章)
2. 三种敬虔(6:1-18)
3. 登山宝训中的三个对比(7:13-27)
4. 七个天国的比喻(13章)
5. 文士、法利赛人的七祸(23章)

B. 以讲章为结构
1. 登山宝训(5-7章)
2. 传天国的福音(10章)
3. 天国的比喻(13章)
4. 天国的伦理(18章)
5. 末世的征兆(23-25章)

C. 以“从那时候” / “从此”为结构
1. 介绍耶稣(1:1-4:16)
2. 耶稣出来传道及被拒绝(4:17-16:20)
3. 耶稣上耶路撒冷受审、受死、复活(16:21-28:20)

D. 神迹的记述
马太福音记载了约20个神迹,其中8-9 章集中 记载了三组神迹。

E. 独特的记载
1. 从鱼口得税银的神迹(17:24-27)
2. 神国比喻的讲章

二.特色——写给犹太人的福音书
A. 家谱
1. 工整的划分 分为三组,每组14代(太1:17),这是犹太拉比 的写作特色。
2. 与旧约的呼应 家谱的焦点在于突出耶稣的犹太背景,与旧约中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相呼应,从而引 证耶稣“弥赛亚”的身份。

B. 文化及用字
1. 文化
马太福音记载了许多犹太人独有的文化,例如:
a. 禁食(6:16)
b. 祈求逃跑时不遇上安息日(24:20)
c. 献祭(5:23)
d. 律法的重担(11:29)
e. 圣殿税(17:24)
f. 文士法利赛人对宗教的热忱(23:2、5)

2. 用字
a. 没有解释犹太的风俗和用语,例如:
i. 没有翻译“拉加”、“魔利”(5:22)、“殿 库”(27:6)等希伯来字
ii. 没有解释犹太人洗手的习惯(比较可7:1-4)
iii. 没有解释“古人的遗传”(15:2)

b. “天国”
“天国”出现了33次,“神国”只出现了4、 5 次,可能是出于犹太人对神名字的避讳。

c. “义”
“义”指合神心意的行为(3:15,5:6、10、20, 6:33,21:32)

C. 旧约引用和“应验公式”
马太福音引用旧约经文达20多次,其中12次指 出旧约经文的应验,尤其是部份弥赛亚预言已应验 在耶稣身上,以带出新旧约的连贯性。
1. “必有童女怀孕生子”的应验(太1:22-23)
2. “有君王从伯利恒出来”的应验(太2:5-6)
3. “离开埃及”的应验(太2:15)
4. “杀长子”的应验(太2:18)
5. “称为拿撒勒人”的应验(太2:23) 符类福音中有关应验的经文,马太福音独占一 半,反映马太对旧约和先知书的重视(参5:17-18)。 马太一方面强调耶稣应验了旧约对弥赛亚的预言, 另一方面也向犹太人见证耶稣基督的福音。

D. 给以色列的天国信息
马太记载耶稣单向以色列的迷羊宣讲天国信息 (10:5-6,15:24);但他也批评以色列人(8:11-12)和 他们的宗教领袖(21:43,23章)。事实上,洋溢浓厚 犹太色彩的马太福音同时具备普世性的视野,它清 楚说明耶稣所建立的群体包括万民,他们是以色列 余民的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