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示录 绪论
启示录
一.背景
A. 作者与读者 “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,和你们在耶稣的患 难、国度、忍耐里一同有分。”(启 1:9)
B. 政治背景 在罗马帝国的政权下,教会大受逼迫和患难(启 7:14),不少信徒受害殉道(启 2:13,6:9-11)。
二.文体
A. 天启文学
是主前 200 年至主后 200 年间流行的犹太文学体 裁,具下列特征:
1. 源自旧约预言文学
2. 大逼迫下的产物;信息是神必要结束人类历史, 施行公义的审判。
3. 以象征的语言表达信息,包含许多异象、异梦、 数字等。
4. 作者多托名写作。启示录除外(启 1:9)。
B. 先知文学
1. 约翰身处新约时代,被圣灵感动(1:10-11)写下 所见的异象。
2. 结合启示及预言(1:3,22:18-19)。
C. 书信
1. 具书信的特征(1:4-7,22:21)
2. 是写给小亚细亚七间教会的信,内容亦是回应当 时教会的处境。
三.结构
A. 大纲
1. 序(启 1:1-8)
a. 第一个异象:给七教会的信(启 1:9-3:22)
i. 约翰被委任写信(启 1:9-11)
ii. 委任者耶稣(启 1:12-16)
iii. 委任的任务(启 1:17-20)
iv. 七封信(启 2:1-3:22)
b. 第二个异象:神审判的书卷(启 4:1-16:21)
i. 宝座前的敬拜(启 4:1-11)
ii. 羔羊前的敬拜(启 5:1-14)
iii. 七印(启 6:1-8:1)
iv. 七号(启 8:2-11:19)
v. 七异象(启 12:1-14:20)
vi. 七碗(启 15:1-16:21)
c. 第三个异象:最后的得胜(启 17:1-21:8)
i. 巴比伦倾倒(启 17:1-21:8)
ii. 最后的胜利(启 19:6-21:8)
d. 第四个异象:新耶路撒冷(启 21:9-22:5)
2. 跋(启 22:6-21)
B. 插叙的重要性
1. 插叙是在叙述中所插入的其他情节。启示录中共 有 6 个插叙(4:1-5:14,7:1-17,8:2-5,10:1-11:14, 17:1-19:10,21:9-22:5)
2. 启示录的插叙并非旁枝末节,作用是带出重要的 信息。
四.解释意象的原则
1. 掌握第一世纪时的原初信息。
2. 意象多来自旧约,甚或其他启示文学。
3. 部份意象有固定的意义,但也有例外(参 5:5-6)。
4. 部份意象有清楚的指向(1:12-20),但也有例外。
5. 解释意象时要注意:
a. 重视作者的解释
b. 切勿强解所有细节,要注意整体的信息。
6. 注意启示文学并非依时序写作。
五.释经的原则
1. 紧记启示录的中心信息——上帝仍在掌权!
2. 切勿按字面释经
3. 切勿对号入座
4. 切勿本末倒置